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葬 AI,作者:葬愛咸魚,題圖來自:AI 生成
我非常不理解為什么有 AI 創業者選擇播客賽道。
音頻播客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小宇宙日活只有幾百萬,基本只有一線城市白領收聽。就算是海外市場,Spotify 都不能靠播客盈利,播客只會拖累其利潤。
AI 播客更是一個純粹的、非常偽的偽命題。
直到這兩天,我悟了。播客這種小賽道更容易編閉環故事。所有自稱 AI 播客的(獨立)產品,都不是做給用戶的,而是為了給投資人講故事。
AI 播客產品全都是面向投資人創業,用戶需求不要緊,故事能講圓最重要。
前有 ChatPods,現有來福電臺。后者編了一個更用心的閉環故事。
ChatPods 屬于編故事都沒編閉環的類型。它要做一個新的播客收聽平臺,思路是把網上的播客集合起來,每天給你推薦幾期,再生成一段幾分鐘的語音摘要,你可以隨時打斷,收聽感興趣的單集。
問題是,用戶為什么要先聽幾分鐘的語音摘要,而不是直接去小宇宙、Spotify 點開自己訂閱的節目?這種產品屬于是編都編得不用心。
來福電臺是用心做了的,它講了個閉環故事
來福電臺的內容是 AI 生成的,有幾十個莫名其妙的節目,比如"古代明星熱搜榜""大唐風云""網事風云",每期節目在十分鐘左右,你可以左滑右滑切換系統給你推薦的單集。
用戶也可以點播,按住通話按鈕,讓 AI 定制生成一期幾分鐘的播客。
我第一感覺這怪怪的,誰聽 AI 語音版故事會啊,故事還沒喜馬拉雅上的野。
但認真一想,我猛然意識到,這就是投資人最愛聽的"數據飛輪 + 內容平臺"的故事。用戶聽得越多,平臺收集的數據就越多,所以能生成用戶更愛聽的內容,雪球就滾起來了。
這個邏輯是閉環的,你沒法在來福電臺的邏輯內部擊破它。
但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是,AI 生成的內容本身太糟糕了。
我很難想象,有誰會津津有味地聽 AI 生成的播客內容。打開來福電臺,撲面而來的是"高陽公主與和尚的禁忌之旅"、"中年女性的節能智慧"" 3 種人正在慢慢消耗你的生活"這種東西。
用 AI 做一個低配版喜馬拉雅,顯然是沒有用戶需求的。而且,來福電臺的語音都很機械,不僅比不上豆包,甚至連 ListenHub 都不如 ……
更嚴重的是,這些內容是 AI 編的。
你拿 AI 壓縮已有信息,做論文解讀、新聞摘要,這沒問題。AI 完全可以平替新聞資訊類節目,比如聲動早咖啡。
但你拿 AI 講"退伍軍人小王到云南創業,賭石成為百萬富翁,后又沾染毒癮妻離子散"這種故事(真是來福電臺生成的播客),用戶怎么敢信呢?這不是比故事會還垃圾。
播客的核心是人,人才能分享真實的經驗見解,人才會發表冒犯性的言論。AI 做不到,大語言模型沒有主觀能動性,它擅長壓縮、結構化信息,但不能生成一手原創的信息。
聽書籍作者錄的播客,和聽書籍生成的 AI 播客,完全是兩個需求。前者有一部分陪伴、娛樂需求,后者完全是獲取信息。
所謂 AI 播客,本質上是語音摘要工具。
谷歌的 NotebookLM 從來不說自己是 AI 播客,它的定位是"音頻概覽"(Audio Overviews)。這才是誠實的說法。
這種工具唯一的價值場景,就是幫你讀懂復雜文本。你給它一篇論文,它用語音給你講清楚。這成立,但這和"忽左忽右"" Lex Fridman "這種播客毫無關系。
ChatGPT、豆包加上語音模式;NotebookLM、騰訊 Ima 這種知識庫工具加上語音摘要功能很合理,但這肯定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
市面上所有叫 AI 播客的產品,競爭對手不是小宇宙上的播客,而是微信讀書的語音朗讀功能。
主要是,非要面向投資人講平臺故事,也別講播客啊,播客真不是個好生意。
把音頻換成視頻,講自己要做 AI 抖音。目前視頻模型的真人效果還差了點,但可以專注整活方向,為用戶定制生成二次元視頻,或者胖貓、雨姐、秦始皇視頻,這不比 AI 播客有想象力?
(本文配圖由 ChatGPT o3 生成,Gemini 2.5 Pro 輔助寫作。)
長宏網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