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瞎說職場,作者:Sean Ye,題圖來自:AI 生成
暑假去了一趟大阪,和藥妝店松本清的一位天津姑娘聊了起來。她在日本讀的大學,馬上就要畢業。
我下意識發問,畢業后準備回國找工作嗎?她頓了頓,這就是我畢業后的工作。我當然有點意外,松本清固然名氣大,但這也僅僅是一份營業員的工作,大多數年輕人應該更青睞一份坐辦公室的白領工作。
于是我冒昧的問了她的收入,才知道她現在作為暑期工的時薪 1600 日元,姑娘還覺得低了:" XX 店(我沒聽清)能給到 2200,但在這里工作比較輕松,不用怎么加班。"
我瞬間不疑惑了,按照現在的匯率,1600 日元差不多 80 人民幣,一個月下來不考慮任何加班,她的收入也能接近 1.4 萬的月薪。
每小時 80 元,這是一個很讓我吃驚的數字。須知在上海,即便是薪資福利最為合規的星巴克,暑期咖啡師的費用也就在 20~25 元左右,差距接近 4 倍。
從 2005 年我畢業后聽到關于日本的絕大部分信息,總結下來就是:
失去的 30 年
螺旋通縮
低欲望社會
但如今的日本打工人似乎從 30 年的螺旋通縮,經濟停滯中逐步恢復了過來。而我們的職場人似乎開始面臨日本當年職場人一樣的窘境。回顧歷史,我們能從日本打工人的經歷中得到什么經驗和教訓呢?
我個人的觀感是,如果說日本打工人有什么教訓的話,就一個核心教訓,千萬別跟著日本政府的節奏去制定職業生涯。
一、宇宙的盡頭是考公?
這兩年,最炙手可熱的崗位,無疑是體制內的編制。考編考公已經成為了不少大學生心目中的標準答案。
的確,如今在企業工作讓打工人充滿焦慮和危機感,既要面臨可能的加班和大小周,還要面臨降薪裁員的風險,甚至工作中還可能遭遇上級的 PUA,似乎穩定的編制內崗位才是職場人最應該去爭取的。
所以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大的編制報考群體,圖片上 2023 年數據是 260 萬人報考 3.7 萬崗位,2024 年更加離譜。2024 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超過 300 萬人,每 77 人爭搶一個崗位。
誠然,如今政府也的確在努力通過編制和國企,去吸納更多人才,提升就業率,尤其是應屆畢業的就業率,來確保社會穩定。
2022 年的上海甚至給街道辦和居委會開了硬指標,要求招聘應屆畢業生。如今很多國企也是被要求:社招不強求,但校招必須搞,而且要多招。
但這條體制內的路,真的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嗎?
在我們考公之前,日本的打工人已經先干了。還是按照日本政府的引導去干的。
二、日版大基建、大文旅
當年的日本政府為了緩解就業壓力,1991 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后,日本政府立即開始采取大幅加強公共財政支出的方式推動基建建設以托底經濟,1992 年推出鄉村基建振興法案,1995 年推出鄉村休閑促進法。
前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基建,修路修橋修高鐵;后者我們可以類比成咱中西部城市比較愛搞的文旅項目。
真的東亞鄰居,解決問題的智慧也是相通的。
然而,需求不是制造出來的,在螺旋通縮狀態下,日本企業和老百姓都不敢花錢,這些項目更多是為了安置就業人群,避免海量失業人群聚集在東京大阪這樣的大都市,造成不穩定因素。
日本連搞了 5~6 年鄉村振興計劃,一度把已經升高的失業率壓了回去。
三、錢從哪里來?
講到這里,大家應該感覺到了,下一段的開頭,應該是"但是,好景不長"。
回到問題的本質,政府可以撒錢投資,但錢從哪里來?
我們會感慨過去 30 年來,城市建設的變化如此之快,高樓大廈平地拔起,地鐵線路四通八達,高鐵通村,4G5G 覆蓋率 …… 但花了這么多錢,到底是誰的錢?
更重要的是,這個誰是不是一直這么有錢?
這是一個復雜的經濟學話題,我就直接說我自己個人的觀點了:
在我看來,尤其對于中小城市居民來說,我們能享受便宜的高鐵,便捷的城市軌交,很大程度上是房地產托底。
大致邏輯是:房地產漲起來→老百姓拿出未來 30 年收入買房→政府得到大筆稅收→政府進一步推動城市建設,進一步推高房價→不斷上漲的房價推動更多老百姓上杠桿 ……
但到了 2025 年,這個故事講不通了,就像過去 20 年絕大部分的互聯網創業的美好故事一樣,講不下去了。
我說過我一個實習生的故事,他 2022 年畢業,2921 年的時候就簽了深圳的高中做老師,那會兒我們都知道深圳招老師是最卷的,因為年薪高(30 萬 +),給戶口和編輯,所以一直受到應屆生的喜愛。
2021 年的時候深圳中學招來的老師絕大部分是清北的博士碩士,主打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
但當我實習生即將畢業要去上班的時候,他發現情況不對了,30 萬薪水中很大一部分獎金,其實是來自深圳市政府的補貼。深圳愿意補貼優質老師,是為了提升深圳的吸引力,提升城市對于人才的競爭力,最終會反哺在房價上。而房價高帶來的稅收,可以讓政府拿出錢來補貼老師。
一旦這個循環斷了,原先說好的高薪就不作數了。不僅如此,在未來,穩定就一定作數嗎?
四、平成大合并
事實上,日本就是走了這條路。
在持續給基建輸了 6~7 年的血,日本遭遇了當頭一棒,1998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來了。
在這次危機中,日本財政也受到了巨大影響,不少日本地方都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尤其是鄉村,據說不少規劃好的度假村都無人問即——這個好像有點耳熟啊。
為了挽救日本財政,日本推出了至今依然飽受詬病的平成大合并,其實就是精簡機構,縮減投資。
日本財政確實得到了拯救,但誰去拯救那些日本基層公務員和跟著鄉村基建項目離開城市的打工人呢?
以我個人比較激進的觀點來看,平成大合并是日本政府對于日本人民的違約。為了提升就業率,日本政府折騰出來的大基建大文旅項目,最后干不下去了,直接違約。
這波職場人不得不又重新回到大城市,但他們的履歷已經無法再去大公司上班了,出現了很多大學生去做便利店服務員的事情。
名牌大學畢業,最后淪為便利店店員,這又導致了一波學歷貶值。大學本科可能還不如大專中專學歷漲薪快。
是不是也有點耳熟?
寫在最后
寫這篇文章不是想討伐日本政府。
經歷了 2020~2022 年這段時間后,我已經對萬能的組織祛魅了。日本政府也是普通人組成的,他們大概率也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會屁股決定腦袋。
既然看到大學生都在失業,為了改善失業率,搞大基建似乎是歷史成功經驗,羅斯福當年也用過。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不敢招人,那就推派遣制度,降低企業用人成本和風險。結果呢,初心可能都是好的,推著推著就開始逐漸抽象。
我想說表述的是,在經濟上升期間,要跟著 ZF 走,這個時候熱錢就感覺沒處投,一看到有熱點,還是 ZF 有政策支持的,那必然是蜂擁而至。
這個時候只有小贏、大贏和贏麻的區別。
相反,經濟停滯時期,未必要跟著 ZF 走,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很多時候 ZF 反悔的,就像平成大合并一樣,政府看撒錢撒不動了,干脆縮減開支,這個時候原先撒錢撒出來的行業很可能就無以為繼了。
我只堅信一點,人人都在走的路,可能是當下穩妥的路,但未必是未來一直穩妥;人多的地方一定會卷起來,無論是瓷飯碗,還是鐵飯碗。
長宏網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